
蔡诚,男,1984.7,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泥炭湿地与磷化工研究工作,主带课程有无机化学、大学化学和化工环境工程概论。
我出生在河北一个偏远的农村,起初的几年家里粮食都不够吃。看到现在儿子晚上都要吃两次奶粉,我妈说那时晚上只能让我吃 红薯充饥。刚上小学那会,学校都没有课桌,都是自己坐着小马扎趴在凳子上听课学习。后来学校开学条件有所改观,但是我一直都没接触过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运动。
9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对我而言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岁月,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想上高中,都在混日子,捣蛋成了一种乐趣,老师经常被气哭。虽然成绩 在班上一直不错,但是在这种环境中,自知不能考上高中,有点气馁了。幸好同村的一位长辈在一所私立中学教书,在他的引导下,初二我转学了。新学校离家较 远,我开始住校了,也正式开始了长期离家的求学之路。自知家里贫困,妈妈给的生活费都是省着花,一顿饭也就花几毛钱,每次回家还能剩下钱。为了剩下两块五 的车费,我和另一位同学一起骑车去学校,五十多公里的烂路,第一次还有点逆风,到了学校后双腿直发抖,疼了好几天。住的宿舍异常简陋,都是大通铺。夏天挨 着厕所臊臭异常;冬天宿舍寒冷潮湿,没有暖气,记得冷水洗的衣服,搭在门口的单杠上,第一次没搭好想拉下来重新搭,结果一下把衣服扯坏了,因为衣服已经冻 在上面了。
学习的压力非常大,考不上县一中,考大学一点希望都没有。录取的1400多学生只有200是公助生,也就是只交800元学费,其它的都要交8000 以上。我的家庭条件只允许我考进前200名才有机会继续上高中,好在我迈过了这道坎,以本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县一中。时至今日还经常梦回那所简陋的初中。
进入县一中学校条件好点了,但生活条件还是令人不愿再回忆,学习的压力更大了。最终我以569的成绩过了二本线,考入了当时的贵州工业大学。
来学校时我记得大概只带了1700元,绿色通道办理了学费生活费贷款。入学一个多月我就花的所剩无几了,幸好我数学高考130多分,获得了学校的单 项奖学金500元,这样又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我找了份家教的工作,学生家长觉得我教的挺好又给我介绍了几个。大学有了点收入就没有再向家里要钱,大二 时家里盖房弟弟结婚,借了不少钱,我把攒的2000元寄回了家,弟弟说妈妈接到钱后哭了。
大学的生活我还是很满意的,有家教收入、在学生会工作、成绩好、拿奖学金、入党,还得以免试推荐研究生并提前被中国科学院录取了。2013年硕博连读博士毕业,也是我们村迄今唯一的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星空注册工作。
回想这一路,觉得苦,觉得幸运,更觉得不可思议。
〖责任编辑:巫敏 主编: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