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制造工程学院: “顶石牵引 食药安基 五育融合”育人模式 谱写新工科育人篇章
一、学院简介
食品药品制造工程学院立足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类型定位,紧紧围绕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及“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食品加工、健康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及酿酒工程等三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现有普通本科全日制在校生797人。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8%,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6%,学科队伍汇聚了国家级人才1名,国家二级品酒师8名,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2名,其中1人入选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另外,学院还拥有具备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18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1人及“双带头人”2名(2025年5月数据)。
学院本科实验中心紧扣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有12个专业实验室(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食品化学、发酵与工艺、感官品评、虚拟仿真等实验室等)及1个校内酿酒实训实践基地,总面积约4300平方米。中心配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质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电子鼻、电子舌等大型精密仪器20余台,设备总价值逾2000万元。
图 学院近年建设的部分学科平台
学院注重以平台赋能实践,着力从“制药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食品工程”三个核心方向,系统推进“生物与医药”学科建设,目前,植物与动物学学科已跻身ESI全球前1%学科。陆续搭建的“健康智造众创空间”“贵州特色食品功能因子挖掘与功效评价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贵州省高等学校果酒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新医药微控技术工程中心”“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黔大学生药食同源产品工程实训中心”等7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科研实践平台,为吸纳学生参与项目开发与工艺优化,拓宽学术视野,夯实专业基础,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及工程实践素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 学院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二、“顶石牵引食药安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
学院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地方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以“顶石课程”为统揽的课程育人体系,在坚守行业安全底线认识中,积极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并逐渐形成“顶石牵引食药安基五育融合”的特色育人模式,为贵州大健康产业输送了大批“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顶石牵引:以顶石课程为核心,构建成果导向课程体系,赋能学生专业素养
“顶石课程”(Capstone Course)体系,是以“顶石课程”牵引、以“基石课程”奠基、以“要石课程”赋能,践行成果导向的综合教育模式。“顶石课程”作为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指整合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相应的课程训练,引导学生整合整个学习阶段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闭环。
学院立足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西部新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基础,锚定“顶石课程”育人体系核心定位,构建起“三阶递进式”人才培养路径:从夯实通识教育根基,到深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再到聚焦专业综合实训与毕业设计的实践创新,将产业前沿需求切实转化为具体育人目标,深度践行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单向输出”向“能力多维建构”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从而为培育理论扎实、实践突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图 酿酒工程专业“顶石课程”体系示例
图 酿酒工程专业综合实践产品品鉴会
2.食药安基:以食品药品安全意识为基础,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赋能学生职业素养
食品药品行业直接关乎公众生命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民生防线”。食品药品安全意识,是一个融合法规认知、技术规范与伦理责任的复合能力体系。面对公众对食药安全期待从“底线安全”向“品质安全”的提升,专业学生培养除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深刻认识行业的“零容错”特性,筑牢安全意识,并使之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坚定“精神内核”。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严密法规体系为准则,以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国际标准为抓手,在课程体系中科学设置法规标准教学模块与核心内容。同时,将安全意识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育人要素,深度融入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等全教学环节,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协同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学生从“风险预判—过程监控—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安全思维模式,进而将“合规意识”内化为职业本能,形成“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全链条认知,在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成长为既懂规范生产制造又怀“民生温度”的行业人才的同时,体现“红色工程师”的使命担当。
图 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研讨会
3.五育融合:以“五育并举”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塑造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在“相互促进、整体发展”的思路指导下,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整合,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教师沟通协作,构建“五育融通、协同赋能”的育人生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有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食品药品行业接班人。
学院多维推进五育融合,使育人实践得以鲜活落地。核心课程:注重理论联结实验,并辅以理论与操作考核。将实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严谨的操作态度、规范的安全流程、整洁的着装要求,自然融入教学全程;专业实践:从原料甄选、工艺设计到方案落地,同步嵌入包装创意、营销策略、成本管控、项目管理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社团活动: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围绕“合理膳食,共筑健康”,带领师生动手制作药膳。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既尊重典籍智慧,又勇于创新实践,传递健康饮食之道;大创指导:全程贯穿资料研读、商业策划至项目路演,生动诠释五育融合育人内涵;导师引领:强化学业指导,在科研参与中提升科研能力,在社会实践和科技特派员行动中,厚植服务乡村振兴的乡土情怀,磨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学风浸润:鼓励学长分享学习规划与心得,带动学弟妹投身活动策划、志愿公益、校园探索,共绘大学生活丰富图景,点燃成长新视野。
图 学院举办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
图 学生参加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展
三、育人成效
十年锐意改革,学院推动育人理念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智造”,实现教学模式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中心”深度转型,育人成效显著。
一是人才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大批学子进入知名高校深造或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技术骨干。1名毕业生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五朵金花”寝室全员考研成功等育人案例成为智育佳话。
二是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高级别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超30项;250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36人获评省优秀毕业生。这些荣誉彰显了学生在学术、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图 学院学子参加学科竞赛获奖
三是五育并举成效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80余名学子投身军营、西部计划、选调生及公务员队伍。全校运动会团体成绩优异(2024年第五名),体质测试合格率不断提升(2025年全校第三),“拾耀杯” “球棋风华·食药逐光”等系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专业美学课程与活动提升审美情趣;“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模式通过文明寝室评比、顶岗实习、全程参与产品生产与创新创业项目等,有效锤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劳动精神。
四是服务地方彰显担当。组建了15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科技帮扶80余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00余人次,学院获评校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名教师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图 学院党总支组织慰问驻村干部
图 学院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通过组团式帮扶到乡镇开展科技服务
五是科研育人成果丰硕。学院累计承担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及其他级别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超过120篇,取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出版学术专著2册,并荣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此外,学院教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形成的科研课题与实践成果转化为鲜活教学资源,深度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使学生直接接触产业前沿技术与理念,有效激发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知行至善,厚积薄发”的校训精神,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以坚定的步伐和不懈的努力,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新篇章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