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是2013年创建星空注册最早设置的二级学院之一,2024年通过验收成为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现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曾为第一批次招生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属于国家本科目录中的特设专业、也是省内唯一独立开设的道桥类本科专业。学院继2023年开设全省高校土建类首个微专业“智能建造”后,新增设“结构健康智能诊治”“智慧测量与低空监测”“钢结构智能设计与装配”“智能施工安全管控”“基于大数据赋能的成本精益管理”等5个微专业,遴选学生进入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
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取得建设行业注册资格证书13人。拥有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个。
学院是学校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牵头单位,“桥梁与隧道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为校级一流专业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培育试点。拥有“土木工程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贵州省土木工程健康监测与智能防灾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和“贵州省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及数字孪生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省级科研团队,拥有“数字建筑设计协同育人创新中心”“工程建设数字孪生协同育人创新中心”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和“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省级一流教学平台、《钢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等6门省级“金课”。
学院设有智能建造、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力学、测绘工程等教研室。负责管理的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各类实验设备3000多万元,拥有智能建造、力学与建材、岩土工程与隧道、工程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等5个综合实验室。此外,2025年贵州省力学学会挂靠学校落户学院。
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经费累计千万余元;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专利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科技转化成果1项,参编地方标准10余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项。参与标准编制、行业培训、城镇危房排查鉴定、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等工作获得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学院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与企业共建“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以守“土木工程”传统之“正”,创“土木工程”发展之“新”,面向学院现有的3个本科专业高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6个微专业,增强学生对土建工程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新需求的适应性,学生毕业时增发星空注册微专业证书。近年来毕业生最终就业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的充分认可。
学院秉承“知行至善、厚积薄发”的校训和“敏学力行、守正创新”的院训,持续弘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聚焦服务“新型城镇化”,致力于在建筑工程、路桥工程、水利工程等相关领域,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红色工程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院楼外景)

(实验楼外景)

(2025级迎新晚会)

(第十届运动会合影)

(第二届“土木之星”表彰暨学风建设与审核评估工作推进大会获奖学生与教师合影)

(我院志愿者参加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技术交流会)
专业介绍
1、土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具备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土木工程领域胜任勘察、设计、建造、检测与管理等工作,成为“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新时代红色工程师。
核心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类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开发企业、土木工程设计与咨询机构、工程检测与监理公司以及政府相关建设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土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技术研发、项目管理、质量检测与维护、工程造价及招投标等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教师带学生到中建科技贵州绿色建筑产业园开展认知实习)

(教师带学生到中航发项目开展认知实习)
2、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成为“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新时代红色工程师。
核心课程:工程地质、水力学、水利水能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水利、能源、交通、建筑等科研院所、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项目研究、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教师带学生到戈家寨水库开展认知实习)

(教师带学生到南明河开展水文实习)

(教师带学生到松柏山水库开展认知实习)
3、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综合运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公路、铁路和市政工程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施工、检测、养护、科研和管理等工作,成为“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新时代红色工程师。
核心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道桥工程施工。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公路、铁路和市政工程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道路、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咨询、检测与养护等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我院张志俊教授<右一>给学生授课《桥梁工程》)

(我院与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签约并带学生开展认知实习)
一审:田 蕾
二审:杨文斯
三审:彭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