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创建于2015年3月,是学校在国防科技工业深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主动贴近贵州军工企业发展需求,前瞻性地把服务国家和贵州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办学特色之一,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填补了贵州航空航天类本科教育的空白。2016年8月,学院与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开启校企全面共建的新征程,正式聘任公司副总经理、重点型号总设计师胡建兴为名誉院长,产教融合特色办学迈出实质性一步。
学院现有教师28人,专任教师23人。其中博士14人,硕士10人,博士硕士教师占85.7%;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贵州省省管专家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柔性引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相关领域教师团队,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专家东南大学教授1人,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师资保证。
学院现有航空航天类2个本科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435人。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4年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院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航空宇航与智能制造”校级特色学科群,获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条件建设项目。建有航空宇航推进系统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贵州省军民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贵州军民通用无人机技术应用服务中心、贵州省无人机应急减灾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航空发动机热管理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校级无人机创新创业实验室、钣金成形实验室、飞机装配调试虚拟仿真实验室、航空发动机虚拟仿真实验室、风洞实验室等,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提供了平台。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每年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西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交流学习,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航空航天类院校夏令营、“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夏令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等大赛。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远程协作完成的飞机大部件装配虚拟仿真实验在第六届中国慕课大会上受到全国教育界关注,具体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杯’大学生无人机编队飞行舞蹈创意编程大赛”受到多家媒体报道和关注。此外,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流固耦合与非定常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加强了学院与行业学会及各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提升了学院的行业影响力。
目前,学院已初步构建以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贵州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贵州永红换热冷却技术有限公司、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大东风机械有限公司、贵州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黎阳航空小镇等为补充的“一体多翼”产教融合校企共同体,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航空航天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贵州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建设产业备份基地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飞行器制造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工程领域从事关键零部件工艺设计与制造、飞行器维修服务、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工程图学、航空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飞机结构学、飞机装配工艺学、飞机钣金成形技术、飞行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加工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试验、测试、制造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2、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贵州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和产业备份基地建设实际,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和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航空航天及交通能源行业所需要的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动力机械的设计、制造、维修维护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航空航天及交通能源领域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动力机械的技术研发、制造加工、维修维护、工程管理等工作的“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动力工程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发动机制造及装配技术、航空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技术、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航空发动机技术前沿、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航空航天概论、自动控制原理、航空工程材料、工程图学、电工学、Python程序设计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流体力学基础及应用、有限元基础及应用、系统工程导论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及交通能源领域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动力机械的技术研发、制造加工、维修维护、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